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是每个个体户经营者必备的证件,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也是需要年审的,下面我们跟随曼德企服一起来了解一下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年审的相关资料吧。 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年审网上申报流程1、个体工商户需先登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凭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所专属的注册号及经营者姓名登录用户界面;2、个体工商户经营者或者委托人登录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后自行填写年度报告书;3、个体工商户经营者或委托人填写完毕相关申请书后须将其打印并提交书面材料,其中包括《申报意见书》、《验照申请表》;4、携带《申报意见书》及其上所列材料前往营业执照的工商管理机关或者委托工商所进行验照复核手续。 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年审所需材料根据《个体工商户验照办法》,每年的1月1日至5月31日是个体户验照的时间。 且根据该《办法》第五条的规定,个体工商户申请验照须提交的材料包括1、营业执照正本、副本原件,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也就是前置许可审批文件,例如《食品流通许可证》复印件,《烟草零售经营许可证》复印件等等,这些证件必须在有效期内,3、如果刻有公章带上公章,没有的话就不需要了。 带齐上述材料,到你当初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工商所填写一份《个体工商户验照报告表》就完成验照手续了。 特别提醒的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验照期间,可能会要求个体工商户说明有关情况并提交其他有关材料,你应当予以说明并提交。 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年审流程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曼德企服建议你一定要留意自己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年审时间,避免因为超时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哦! 东川代理记账:费用凭证审核八大要点第一点:注意不要“以偏概全”,不要认为只有发票才可以作为付款的原始凭证财会人员对发票比较熟悉,知道发票是盖有税务监制章的。 但不能说没有盖税务监制章的凭证都不合规。 如盖有财政监制章的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收据,没有盖税务监制章的汽车票、火车票及飞机票,医院使用的专用收据等。 如果去境外出差,“形式发票”也是可以作为报销凭证的。 还有,如在合同纠纷中诉讼至法院,法院的判决及裁决书也是可以作为入账凭证的。 第二点:注意发票等凭证上填列项目是否“面面俱到”会计人员在审核单据时,需要全面地审核如下事项:审核发票的名称、发票的类型、填制日期和编号、经济业务内容、数量、计量单位、单价和金额、填制单位名称及经办人的签名并盖章等。 在发票审核时需关注发票上需要写明单位的全称;对于发票的类型要留意是否按合同要求提供;对于填制人与复核人应是不同的经办人,如果填制人及审核人为同一人,则是不符合常理。 对于盖章,则需要盖发票专用章,而不是财务专用章,或带有五角星的公章,或是合同专用章等。 如果上述要素不合规的票证虽然在会计上进行了账务处理,但也存在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抵扣的风险。 第三点:注意发票的时效性是否是“昨日黄花”在日常的付款中,财会人员也时而看到收到的发票时间比发票上填写的时间滞后很多,有的还是跨年度的。 在会计上能否入账呢?我们需要区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费用已作预提在当年入账,但当年未取得发票;第二种情况是当年取得了发票但未在当年入账,即是跨年入账。 针对第一种情况,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实务中在当年所得税预缴时可按账面发生额核算,但需要在下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取得发票,否则要做所得税纳税调增处理。 针对第二种情况,从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出发,根据影响程度的高低,要么在下年度费用中列支,要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进行调整。 再来看是否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根据影响程度的高低,要么在当期费用列支,要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进行调整。 至于是否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15号公告,对企业发现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按照税收规定应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未扣除或者少扣除的支出,企业做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准予追补至该项目发生年度计算扣除,但追补确认期限不得超过5年。 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如果经常出现发票跨年度入账的情况,说明管理不够到位而要引起重视。 第四点:注意对于定额发票的态度是“越少越好”定额发票也称为手撕发票。 因为一张发票上的金额是固定的,如果实际没有消费到定额发票的金额但以定额发票的金额报账的话,往往也不太好发现其中的问题。 当然,随着营改增的深入推进,定额发票将会越来越少,慢慢会退出历史舞台。 第五点:注意对发票要“验明正身”应定期及不定期地在相应国地税务网站或通过当地的纳税服务热线及本地主管税务机关等方式咨询发票的真伪,以减少或杜绝假发票的发生。 第六点:注意发票是否“偷梁换柱”偷梁换柱意为伪造。 是指所提供发票与真实业务不匹配。 实务中,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经济业务根本就没有发生,而假借所取得的发票(有可能是买的假发票)要求报销付款;第二种情况是业务真实发生,但发票的内容如品种被变更;第三种情况是真实发票因遗失等原因而找不到了,只能找一张其他类型的发票来替代入账。 根据《会计法》规定: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也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第七点:注意是否是“有中生变”,有中生变意指变造指通过有无用药剂退色、用橡皮擦、小刀刮等涂改痕迹。 把原来真实的加以改变,歪曲了发票原来的面目。 会计人员在审核时需要用火眼金睛来识别这些伎俩。 第八点:注意发票号码是否“紧密相连”如果报销付款中出现连续多张连号的发票,则该发票可能存在不符合业务的真实性。 东川资质代办:名字究竟多重要?起底创业公司“起名术” 在创业前期,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你的产品命名,好的名字能够更快且更低成本的打开市场,让人记住,最终成为一个强势品牌。 如何科学地为自己的产品起一个好名字,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在创业前期,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你的产品命名,好的名字能够更快且更低成本的打开市场,让人记住,最终成为一个强势品牌。 相信每个创业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开始总是觉得自己一定能为自己的产品想一个完美的名字,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绞尽脑汁,用尽毕生所学。 但是现实大多往往是:deadline要到了,想的几百号名字都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中那完美的一个,总是觉得可能差一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哪出了问题,最后没办法只有矮子拔高选一个硬上了。 不是所有团队都能像「知乎」那样能有内心感到无比坚定「就是它了」的那一刹那。 取名这事折磨了我们很长时间,从一开始大家就都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名字,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让人痛苦。 最开始我们都把思维集中在了问和答上,围绕这两个字,我们想出了大概100多个还算像样的名字,比如:问事儿,提问题,大声问等,其立意是,鼓励行为,如果你有问题,那就问好了。 不过,这些名字都有点不痛不痒,缺少兴奋点。 当然,我们也搞了一些形式主义,尝试设定一个deadline然后强行对所有的名字进行打分排序,未果。 然后就是某天。 9月13日,下午6点过,我正在三里屯找晚饭果腹,一条知乎团队啦啦队长张亮的短信跳进我的手机:「如果围绕『知之』这俩字呢?」几分钟后,他的第二条短信又跳了进来:「知乎者?」这个名字在我的大脑里盘旋了几小时后,我给所有人都发了一条短信,上面只有两个字「知乎」。 知乎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团队取名字的时候,也经历了上面的所有过程,一个名字憋了好久,十分的痛苦,查阅过很多相关的资料,但是都很零散,系统性并不强。 取完名字最大的感悟就是:从商业角度看来取名这件事,一定不会有所谓完美的名字,好的名字一定是最适合自己方向的。 我写这篇文章呢,就是想把在整个取名过程中我的思考系统地整理出来,让他成为一个取名的方法参考,为取名字这件事提供更多维度的思路和评判标准。 下面我将从最上层的分析名字的本质开始一直到落地的去说怎么取名字,文章略长,内容可能会有逻辑漏洞,我会在之后慢慢补充完善。 一、名字存在的意义「在一些人的词汇认识里,设计等同于装饰,等同于室内装潢,等同于沙发和窗帘的材质用料。 但对我而言,设计完全是另一个意思。 设计,是所有『人造物件』的灵魂,它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外在表象,来表达这个物件存在的意义。 」——Steve·Jobs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名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每个人要有一个名字,为什么每个事物都要有一个名字,名字是什么。 从这些角度来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不同的媒介(语言、文字、图像)告知他人,让他人能够与其认知进行关联名字的存在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告知他人,告诉他人之后他人会自动将该名字与他认知中名字背后的东西进行关联。 举个栗子:在公开场合自我介绍(通过语言):我叫萝卜超人,是一个创业者,很高兴认识大家。 于是在听的人的认知中就本能地进行联系了:萝卜超人=他的认知(形象认知:长得挺好看。 语言认知:说话很干练。 你告诉他的认知:创业者,有潜力有冲劲,过会问他要个微信)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会把名字和他的认知中的东西进行了关联,并作出一些主观的判断,对这个名字代表的对象了解得越多关联的东西就越多。 名字就是他脑子里所有关联认知的总和,也可以说名字是唤起脑子的认知的一个信号。 在某些特定时刻被重新唤起在第一次对名字进行认知关联之后,这个名字不一定会一直存在于他的脑中,直到他的某些诉求被激发后,他会去寻找如何解决该诉求,如果名字关联的地方有和解决该诉求相关的地方,那么这个名字将会被重新唤起。 还是举个栗子:假如你的某个朋友是个设计师,当你需要设计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想到有这个朋友,然后回想起他的名字,然后搜索联系到他。 他的名字就在你需要设计支持的时候被重新唤起了,因为他的名字在你的认知中是包含设计这个属性的。 二、什么叫好名字根据前面存在的意义和商业的规则来倒推就容易得多了,我总结下来就2点:容易记忆,且能保持长时间的记忆大多数人都有背英语单词的经历,你一定会发现,死记硬背很痛苦,但是有两种类型的单词却很容易记住1、本身就很简单的,字母数很少,比如:you,fine,ash,这种单词只要看一次基本就能记住。 所以很多品牌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命名,尽可能使用较少的字数,比如:「陌陌」「转转」「QQ」「YY」,都只用到1个单字。 2、能够与其他认知创造关联的,创造关联的方式有每个人都有很多种,比如pregnant,怀孕,你关联成「扑来个男的」,就一下记住了。 或者你知道bug这个单词,de-的前缀是代表减少,那么debug这个词你就不需要背就能记住。 所以很多品牌就在名字上创造了很多关联来方便记忆,尤其是使用具象的形象,比如:「QQ」怕你连一个Q都记不住,用了企鹅做关联,现在变成你看到企鹅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动物,而「QQ」。 「去哪儿」用骆驼做关联,「携程」用海豚,很多时候你通过具体化的形象就能想起他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品牌的形象要么是动物派、要么是植物派了。 除了一个基本形象,slogon、广告等宣传品很多时候的一个作用都来为这个名字创造更多方便记忆的关联。 名字的对象背后的价值明晰单单记住了这个名字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如名字存在的意义中所说到的,名字必须要在某些时候被重新唤起才会有价值。 比如:在你想买衣服或一些小东西,对买到假货或者对售后没那么敏感的时候,你可能会上「淘宝」。 而你想马上买到某一个东西且对其品质很在意的时候,你可能会上「京东」,同样是电商平台,而他们唤起的诉求并不相同。 当然名字背后价值的打造只靠名字是不够的,企业做的一切营销活动其实就是为了强化其名字背后的价值和定位,但是名字如果无法传递出或者覆盖其传递的价值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假如「京东」一开始叫「神奇百货」,这就意味他需要付出更多的营销成本来改变其他人对「神奇」的认知,让「神奇」变成靠谱、专业化的代名词,显然这基本不可能,不要试图改变其他人对已有事物的认知。 为什么前面我说是没有完美的名字的,因为完美的名字必须兼具提供的差异化价值(辨识度)和提供的功能性价值,但是事实确是所有名字都是在差异化价值和功能性价值之间做平衡。 过于强调差异化价值必然就会弱化功能性价值,反之亦然,大家先记住这句话后面我会稍微展开来说。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而名字的字数也是有限的,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复杂的,至于如何来做之间的平衡,那就需要从头思考去设计一个名字,找到这个平衡。 三、去设计一个名字像设计一个产品一样去设计一个名字,而不是天马行空去想。 整个设计流程可以分为4个步骤:1、对用户和行业深度分析,确定品牌定位2、功能价值和差异化价值的战争3、量变到质变4、重新检视对用户和行业深度分析,确定品牌定位知乎大V「波旬」就将产品拆成了4个层次,我认为说的很到位:核心产品,你的产品本质是个什么实体产品,产品本身有什么独特的卖点拓展产品,产品延伸的服务有什么心理产品,在用户的心理认知中你的产品是什么心理产品就是品牌,产品满足的是需求,而品牌满足的是欲望,而名字就是品牌的文字性表述。 那就意味着在想名字之前一定要清晰的了解品牌定位到底是什么。 确定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就是三股绳,三股绳拧在一起定位就出来了,那么是哪三股绳呢第一股绳:行业中还有哪些消费者的欲望尚未满足第二股绳:竞争对手是否已经满足第三股绳:我们如何去满足要知道的是欲望在行业中有可能是实际产品中未满足的痛点,也有可能是心理上未满足的痛点,具体要看是行业和产品。 欲望是一个场景:是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期待和幻想,幻想他拥有你的产品后会怎么样。 举个例子第一股绳:送花这个行为属于社交行为,要在花这个实体产品中去寻找痛点,解决样式、种类等问题,那么就走偏了。 送花是为了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花承载的是情感。 「野兽派」看到的是在送花过程中的乏味与过场化,于是为每一束花创造一个故事,这样你就能更好地用这束花去体现自己的品位和高社交价值(装逼)。 「Roseonly」看到的情侣之间热恋期对专注爱情的追求和承诺,于是买花必须登记双方的身份证号,告诉买花的人你想好了,如果你这辈子要送「Roseonly」你只能送给这个人。 对于「像素公寓」来说,我看到的就是合租公寓中室友关系的冷漠,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到自己的房间里,像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但是其实每个人并不想这样,很多时候只是仅仅因为尴尬而已。 第二股绳:一定要去了解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尤其是巨头如果也在你们行业的话。 第三股绳:「野兽派」是创造故事,「Roseonly」是创造仪式,无论是故事还是仪式都变成了他们产品的一个部分,是可以被做到的。 而「像素公寓」是分4步来做的,就不详细说了,简单说就是:1、租客分类,让更合适有相同属性的人住在一起。 2、创造环境,我们在公共区域的打造上费了很多心思,让租客更愿意待在公共区域。 3、租客破冰,由我们来作为中间人介绍他们认识,打破尴尬。 4、租客APP,让租客在线上互动起来5、线下活动,让租客真正玩起来,成为朋友。 我们希望打造的品牌是租客看到「像素公寓」联想到的场景是一屋子人在一起开心的玩游戏、看电影、做饭等社交化的生活场景,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增加这个场景的达成的可能性来做的,而且也是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三股绳一拧,品牌定位就出来了,产品的方向也有了,离名字就近了一步。 功能性价值和差异化价值之间的战争我想先解释一下辨识度:辨识度=差异化的价值体现,那差异化的价值体现和功能性价值体现有什么不同。 举个例子:「Enjoy」做的是高端团购,而「美团」做的是普通团购。 很明显从名字看出来,「美团」就是个做团购的(功能性价值体现),明确知道他是干嘛的。 而「Enjoy」你单看名字并不知道,但是传递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一种略有逼格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认为就可以称为差异化价值体现,他相比于其他团购就有了辨识度,更多的体现了差异化的价值。 至于如何平衡其实就要具体行业具体分析了,但是基本可以总结3个规律1、当市场知识初期(竞争对手少,受众认知不明确)的时候,你是做什么的(功能性价值体现)就比差异化价值体现重要,当市场发展到充分竞争阶段的时候,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差异化价值体现)就比功能价值体现重要前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前期大家对团购的认知是稀缺的,后期团购的品质和逼格就变成稀缺的了。 当什么是这个行业的稀缺性的时候,就应该在名字里面体现什么,这个稀缺性也就是前面说的三股绳打结的地方。 2、产品的使用或购买的频次越高,差异化价值体现就越重要,产品的使用或购买的频次越低,功能性价值体现就越重要对于高频产品,差异化价值越高,用户才会更多的因为你的不同而选择你,而不会觉得所有的都一样,而变得没有忠诚度。 对于低频产品,一定要让用户知道你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优势就显得更重要了。 3、依赖传播型产品差异化价值体现更重要,不依赖传播依靠销售型产品功能性价值体现更重要没有人会愿意传播一个没有逼格不能秀优越感的东西的,所以对于依赖传播型产品更需要差异化价值体现,而对于不依赖传播的传统销售型产品不那么重要了。 量变到质变前面的问题思考清楚,还不足以获得一个名字。 在以前的项目中,试过很多方法,包括众包出去,发动可以影响到的所有人的力量去为名字出谋划策。 事实证明,把起名字这件事情交给不理解品牌定位的人和非专业的人基本没什么卵用。 在这过程中,我发明了一个高效率但是可能会逼死小伙伴的一个方法,效率很高,也很容易开拓思路,比单纯的头脑风暴有效的多。 第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后,召集参与取名行动所有小伙伴开会,并且确保他们对品牌定位深刻理解。 这一步非常重要,是下面工作的基础。 第二步:每个人先想50个名字,限定时间1天,第二天就你们想出的几百个名字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思维扩散、评估和筛选。 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直到做决策的你感觉「就是它了」,那么一个合适的名字就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能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所有小伙伴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脑子里面会一直在不间断的思考。 当然这其实是及其痛苦的,可能会被小伙伴骂,作为老板的话唯一能做的就是多买点东西给大家补补脑。 相信我,最后真的能够完成量变到质变。 重新检视对一个名字来说要评估的维度真的太多了,在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想的不透彻的时候,评估往往也是没法下手的,极有可能因为某些硬伤推翻重来,以下是我觉得必须要检视的几个方面注册(Register)如果最初不去考虑的品牌未来,那么,这篇文章对于你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但是毕竟在体制内做事,合法合规是最关键的,一个无法被注册的名字是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没有人能够保护你,也不具备独占性,做大了也不会有品牌溢价,很可能就为别人做了嫁衣。 确认是否可以注册,一般先去查询,进商标局的查询系统就可以进行查询了,但是商标的审核也会有各种条条款款,比如有很多不能用的通用名词,也会按各行业分为几十类,每个类别的情况还有所不同,一般考虑效率和成功率会找专业的公司来处理这件事。 当然一般这样的公司都会帮你查询并且给你很多建议,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反正不要钱。 最后去办理注册手续的时候还是花点钱交给他们吧,自己弄能跑死人。 搜索(SEO/ASO)现在人的基本习惯会先搜索进行第一步了解。 罗胖表示过挺后悔叫「罗辑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我觉得虽然增加了用户的认知成本,但是「罗辑思维」确让他能更好地被搜索出来,哪个好哪个坏其实并不好说。 想好名字了去在用户可能的出现的搜索渠道中去进行搜索,看看会出现什么,真的,千万别再出「小米」的「双茎头」这样的笑话了。 同样搜索的时候用户会进行输入,尽量避免那些输入法要翻很多页才找得到的字。 时间周期(Lifeperiod)有些词和用法也许当时很流行,但是很容易过气,如果你不想你的名字那么快过气的话尽量避免流行词。 检视的时候看一下是不是名字会变成一个过时的东西。 传播(Spread)没有歧义,说起来不会拗口舌头打结一定是基本原则。 当然传播更多的是前面你提供的差异化价值是否值得被传播,传播的前提无非就是我告诉你我知道的东西而你不知道,知道我厉害了吧,我是来秀优越感的,仅此而已。 延展性(Ductility)要知道名字会出现在你之后所有的VI设计、宣传品、网站上,要充分评估每个名字可能的视觉呈现会是怎么样。 当时我们叫「像素公寓」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为对于一个依靠产品设计本身而且受限于成本的行业,在设计上的差异化对于我们来说就至关重要。 所以用到了「像素风格」这个设计元素,像素风格能贯彻到整个房屋的设计、APP的设计,还包括我们公司所有小伙伴的头像都是像素头像,而且与我们整体的市场人群定位、倡导的生活方式也是贴合的。 场景联想(Scene)我不赞同让很多人一起去胡思乱想的去想名字,但是这个地方我觉得确是可以找大量用户调研。 总而言之就是要知道,你这个名字给到一个对你和你产品一无所知的人:他感受到什么情绪,他联想到了什么东西,这非常重要。 当然是越接近你要传递的越好,如果最后的调研下来和你想传递的有一定距离,也可以试试把他视觉化后再进行调研,也许传递出来的东西会完全不同。 我们开始纠结过英文是叫「pxroom」还是「pixelroom」,最后调研发现「PX」让人联想到「PX」化工项目,最后所以就放弃了「pxroom」。 说了那么多,其实在「像素公寓」做到2个月的时候我曾经想过放弃掉这个名字,总觉得有地方不够完美,有点刻意的去追求完美,其实这是创业的大忌,摇摆不定、不做决策、决策不坚定的做事方式和心态都是会为之后的创业过程带来极大隐患和问题的。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名字很重要,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一个好名字的确是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降低营销成本。 但是这其实只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而已,名字只是与用户心智斗争的第一仗而已。 接下来,要打的硬仗还有很多,包括为这个名字不断赋予背后的意义,创造更多有利于用户对我们的认知的关联等等等等,名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当然前面整个名字诞生的过程更有利于在前期对公司和产品整体的规划,明确方向,对于创业公司的长期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我认为任何创业公司和团队都应该深刻的去经历这一切。 管中窥豹,名字作为商业行为中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断平衡和取舍其实就是商业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创业者,痛并快乐着。 如有其它财税相关问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私信我们,我们将及时回复解答您的疑问 |